• 艺人:Franz Liszt   欧美男艺人
  • 语种:其他
  • 唱片公司:Decca
  • 发行时间:2008-07-07
  • 类别:合集、杂锦

Ultimate Liszt: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极致:李斯特选集)专辑介绍

关于DECCA的《Ultimate》极致系列:

DECCA 公司出版的《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 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李斯特(Franz Liszt)简介: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1848年起他常住魏玛,担任了魏玛宫廷乐长,并经常来往于罗马、布达佩斯之间。1876年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在拜罗伊特因肺炎而逝世。

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极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他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他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又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之一。

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两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部分作品简介: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

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降E大调,4/4拍子,自由的奏鸣曲形式。一开始就以全乐队的合奏强有力地呈示出第一主题,旋即由钢琴以富于华丽技巧的乐句来承接。随后,钢琴奏出的第二主题柔美动听,颇似奏鸣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主题经过交织反复后,速度逐渐减慢,直至乐章结束(直接进入下一个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第一主题具有夜曲风格,柔美而富于表情。乐章中段还有一个宣叙调式的主题,长笛的抒情旋律与此相呼应。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自由的形式。这是一个相当于诙谐曲的乐章。就在本乐章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三角铁。首先,随着悦耳的三角铁铃声,弦乐部分奏出本乐章的主题动机。之后钢琴以“诙谐的奇想”形态进入,随着主奏钢琴的轻盈展示,三角铁那清澈的铃声仍在不断呼应,长笛也以含有颤音的动机加入进来。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降E大调,4/4拍子,仍然是自由的形式。以木管乐器为主体的乐队部分,雄壮而热烈地奏出本乐章的主题,钢琴则以此主题作为华丽的应对。钢琴与管弦乐彼此渲染,逐渐提高速度,迈向急板。经过压倒性的最高潮,全曲在狂欢气氛中结束。

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充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

爱之梦

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
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

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6/4拍。开头的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优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浮士德交响曲

李斯特根据柏辽兹的建议,读了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后,情不自禁拍案叫绝,终于1857年写成这部以合唱结束的交响曲。于同年12月5日初演。

全曲三个乐章,犹如是三幅大型的肖像音画,都以诗剧《浮士德》中的人物作为标题。

第一乐章“浮士德”,奏鸣曲式。其中用了五个表现浮士德性格特点的主题。第一个主题以增三和弦为基础,表现要想解开神秘世界之谜的浮士德的形象。第二个主题由双簧管呈示出,以表现浮士德的爱情、激情和孤独感,表现对宏伟崇高事物的憧憬。乐曲转为快速度后出现的三个主题,分别表现浮士德的斗争、苦恼和英雄气概。

第二乐章“玛格丽特”。市民出身的少女玛格丽特纯真可爱,浮士德返老还童后与她恋爱,结果引起一场悲剧。用三部曲式构成的本乐章中,双簧管奏出的柔美的主题以表现玛格丽特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形象。前乐章中浮士德的有些主题也在这里出现,为了表现他们相爱的种种场面。结尾时气氛幽静,浮士德沉醉在幸福的意境之中。

第三乐章“梅菲斯托费利斯”。这是诗剧《浮士德》中的魔鬼,他企图以爱情、欢乐和权力收买浮士德的灵魂,但终于失败。快速度的音乐用戏谑的手法表现了否定一切的梅菲斯托费利斯的形象。在这里只有第二乐章表现玛格丽特的主题依然以原来的面貌再现,其他的主题都改变了面貌,成为富于戏剧性和有显著诙谐性特点的音乐。乐曲步步高涨后,强而有力地收束。合唱部分,则在高潮段落后用长号庄严地吹出合唱主题的音调,然后在管风琴的持续音和弦乐震音的衬托下,由男声合唱演唱诗剧《浮士德》第二部末了“神秘的合唱”的诗句。接着男高音独唱,并出现玛格丽特的主题。最后,源于浮士德第二个主题的音乐从低声区响起,步步高涨后结束。

(资料来源:洪恩、百度百科等)

Ultimate Liszt: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极致:李斯特选集)专辑歌曲

disc 1
disc 2
disc 3
disc 4
disc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