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下发言(Stories of Rock in Changchun)专辑介绍
“老工业基地”是长春这座城市的重要标签,但却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符号。在毫无特色的城市外肤下,一个个滚烫的摇滚青年用自己的体温,给这里带来了流动的血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给所有热爱音乐的人们,幻化出一场场酣畅的梦。
但是,他们却也在经历各自的悲喜人生。
实际上,并没有某种力量强迫他们推离现有的轨道,摇滚乐在这座城市中,仍在延续自己的发言。
这是一部记录长春地下摇滚乐的影片。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未来。
【纪录片《长春:地下发言》制作团队】
出品:MIT TATTOO 工作室
欢乐大爷独立文化厂牌
出品人:辰昊
策划:辰昊 李想
导演:李想
摄影:孙君 李想 徐峰 许诺 辰昊 刘宇轩
撰稿:李想
导演助理:姜坤
剪辑:李想
配音:天明
录音:王惠
字幕:钱赓 周霄 刘宇宁
海报摄影:徐峰
海报制作:袁一航 李想
采访场地:李琳(神仙的咖啡馆)
主题音乐:吾人文化《城》
【CD&别册 制作团队】
出品:MIT TATTOO 工作室
欢乐大爷独立文化厂牌
编曲&制作:各乐队
曲目统筹:王天野
平面摄影:张力贝
印刷事务:刘伶
演出相关:李琳
【导演手记】
七年前,我还是一所艺术院校里主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在校学生,在那个对未来似乎充满无限憧憬的青春岁月里,我的愿望还不是住多少平米的房子、开什么牌子的车,以及银行里有多少存款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将来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作品。毕业以后的这些年里,我成了一名体制内并不出色的电视工作者,青春时代的愿望逐渐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我甚至经常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名字,却没有因此再感觉到任何欣喜和存在感,我想,如果再不做点儿什么,我就真的要把我曾经的愿望忘掉了。
所以,这是我个人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也算是向七年前的自己,做出了一个交待。
十三年前,我背着书包溜进网吧,一个名叫“摇滚长春”的论坛,让我在之后的日子里结识了这座城市里众多的摇滚乐手,从建工学院礼堂里的贫铀乐队到迷笛舞台上的制度瓦解,从南湖东岸水舫大厦四面漏风的排练室到老唱片酒吧《赶在我们没死前》的首发演出,因为熟悉,所以我也记录过和这些人有关的许多片段,而随着这批熟悉的朋友们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退场,我也渐渐疏远了这座城市中的摇滚乐。直到最近两年,因为结识了新的朋友,所以对这个环境又有了些新的兴趣,对于自己曾经喜爱并熟悉的东西,总是觉得还是有些事没办完。
所以,我重新记录一些人和现场,制作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也想给我那些曾经熟悉的朋友们,看看今天的长春摇滚乐。
其实在这篇日记一开头,我就应该感谢这部纪录片的出品人辰昊,如果不是他当初的提议,恐怕这个拍摄计划又不一定被我耽搁到什么时候——大概是在二零一二年春天,辰昊找到我,说想把他当年拍摄的视频素材重新剪辑,制作一版全新的《生活在长春》。我说,既然是翻新炒冷饭,不如干脆拍一版新的作品,于是这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草台班子,也就顺理成章成立了。
随后的筹备工作很快展开,没有剧本,也没有最初的拍摄提纲,我和辰昊只是各自罗列了一个采访名单,按照我的玩笑,叫做“长春摇滚史上最大规模的露脸行动”,很遗憾,到了片子杀青,我们也只拍到了这份名单上三分之二的朋友。原K362乐队的许诺,在北京东跑西颠替我们完成了一部分采访;辰昊在他的工作室里的采访也在平稳进行,我则领着两个摄像刘宇轩和孙君在李琳的咖啡馆里瞎拍瞎聊,给他添了不少麻烦。采访采了一半,发现自己事先准备的问题根本没用,还是太虚,于是便做了采访提纲上的调整。
除了采访,其他的拍摄也开始进行,孙君的加入成了这部作品最终诞生的决定因素,对于和孙君的合作,我期待已久,之前对这部片子始终秘而不宣的原因,也出自我最初对能否起码完成拍摄的忧虑,不过剧组有了孙君和徐峰这样的伙伴,这些忧虑也就自然被打消了。于是,我们这个几乎无形的剧组,轮流在各自有空的时间里,用将近一年的工夫,拍摄了几十个小时的素材,许多比较珍贵的现场资料,也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
至于片子的剪辑,大概进行了两个月左右,这两个月对我来说,几乎是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谢谢我身边的所有人,在这期间一再容忍我的不耐烦和坏脾气。天明和王惠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完成了片子的配音,钱赓、周霄、悟空、神屁等等一些朋友陆续加入了繁复而琐碎的后期事务,天野早早就把附送CD的曲目发进了我的信箱,年轻的摄影师贝贝也把自己的作品无偿拿给我做这本别册。所以我总在强调,不是我一个人如何如何就拍了一部片子,这里面交织着很多人的付出,每次和朋友们一起完成某个计划的时刻,总是觉得异常荣耀。
在电影里其实也说过,在这次记录里,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探讨摇滚乐的精神和意义,只不过想用镜头记录一年里发生在那些年轻人身上的事,以及他们最普通的生活,我很高兴自己能把这个原则坚持下来。我和我拍摄的人们都代表不了长春,也代表不了摇滚乐,我们唯一能代表的只有自己,所以不要跟我谈论意义,相信你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
对剧组成员,以及所有为作品诞生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感谢,就不多说了,在之后的名单上,你们会看到这些名字,你们的掌声都属于他们的。所有出现在我们镜头前的乐手和乐迷,最诚挚的感谢也送给你们,而有些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拍到的朋友,也致以我们的歉意和遗憾。我要表达的,其实都在电影之中,总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作品,看到影像里如此年轻的自己,即使你是镜头里一闪而过的人,也可以抓住这个瞬间,等到你的孩子长大时对他说:“老子年轻时候,可比你玩儿的躁多了。”
能力有限,这是部普普通通的纪录片,很遗憾没能奉献给各位什么视觉冲击和艺术价值,还是让朴实的记录来说话吧,在这部讲述年轻人的电影里,你甚至看不到诸如“梦想”这样被人频繁使用的时髦词汇,我只相信,行动比意义更重要,真正触手可及的愿望,都存活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之中。
李想 2013.04.07
该纪录片附带的一张来自长春本土近年来及其优秀的乐队的部分作品收录其中,其中包括很多还未曾发行,发表过. 以及一些已经解散了的乐队.
这些作品收录在这张唱片中,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够了解长春的地下音乐发展现状...
在此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和这部影片能够知道,中国只有一个重型城市!!!.那就是:"长春"!!!...
长春牛b!。
但是,他们却也在经历各自的悲喜人生。
实际上,并没有某种力量强迫他们推离现有的轨道,摇滚乐在这座城市中,仍在延续自己的发言。
这是一部记录长春地下摇滚乐的影片。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未来。
【纪录片《长春:地下发言》制作团队】
出品:MIT TATTOO 工作室
欢乐大爷独立文化厂牌
出品人:辰昊
策划:辰昊 李想
导演:李想
摄影:孙君 李想 徐峰 许诺 辰昊 刘宇轩
撰稿:李想
导演助理:姜坤
剪辑:李想
配音:天明
录音:王惠
字幕:钱赓 周霄 刘宇宁
海报摄影:徐峰
海报制作:袁一航 李想
采访场地:李琳(神仙的咖啡馆)
主题音乐:吾人文化《城》
【CD&别册 制作团队】
出品:MIT TATTOO 工作室
欢乐大爷独立文化厂牌
编曲&制作:各乐队
曲目统筹:王天野
平面摄影:张力贝
印刷事务:刘伶
演出相关:李琳
【导演手记】
七年前,我还是一所艺术院校里主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在校学生,在那个对未来似乎充满无限憧憬的青春岁月里,我的愿望还不是住多少平米的房子、开什么牌子的车,以及银行里有多少存款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将来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作品。毕业以后的这些年里,我成了一名体制内并不出色的电视工作者,青春时代的愿望逐渐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我甚至经常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名字,却没有因此再感觉到任何欣喜和存在感,我想,如果再不做点儿什么,我就真的要把我曾经的愿望忘掉了。
所以,这是我个人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也算是向七年前的自己,做出了一个交待。
十三年前,我背着书包溜进网吧,一个名叫“摇滚长春”的论坛,让我在之后的日子里结识了这座城市里众多的摇滚乐手,从建工学院礼堂里的贫铀乐队到迷笛舞台上的制度瓦解,从南湖东岸水舫大厦四面漏风的排练室到老唱片酒吧《赶在我们没死前》的首发演出,因为熟悉,所以我也记录过和这些人有关的许多片段,而随着这批熟悉的朋友们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退场,我也渐渐疏远了这座城市中的摇滚乐。直到最近两年,因为结识了新的朋友,所以对这个环境又有了些新的兴趣,对于自己曾经喜爱并熟悉的东西,总是觉得还是有些事没办完。
所以,我重新记录一些人和现场,制作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也想给我那些曾经熟悉的朋友们,看看今天的长春摇滚乐。
其实在这篇日记一开头,我就应该感谢这部纪录片的出品人辰昊,如果不是他当初的提议,恐怕这个拍摄计划又不一定被我耽搁到什么时候——大概是在二零一二年春天,辰昊找到我,说想把他当年拍摄的视频素材重新剪辑,制作一版全新的《生活在长春》。我说,既然是翻新炒冷饭,不如干脆拍一版新的作品,于是这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草台班子,也就顺理成章成立了。
随后的筹备工作很快展开,没有剧本,也没有最初的拍摄提纲,我和辰昊只是各自罗列了一个采访名单,按照我的玩笑,叫做“长春摇滚史上最大规模的露脸行动”,很遗憾,到了片子杀青,我们也只拍到了这份名单上三分之二的朋友。原K362乐队的许诺,在北京东跑西颠替我们完成了一部分采访;辰昊在他的工作室里的采访也在平稳进行,我则领着两个摄像刘宇轩和孙君在李琳的咖啡馆里瞎拍瞎聊,给他添了不少麻烦。采访采了一半,发现自己事先准备的问题根本没用,还是太虚,于是便做了采访提纲上的调整。
除了采访,其他的拍摄也开始进行,孙君的加入成了这部作品最终诞生的决定因素,对于和孙君的合作,我期待已久,之前对这部片子始终秘而不宣的原因,也出自我最初对能否起码完成拍摄的忧虑,不过剧组有了孙君和徐峰这样的伙伴,这些忧虑也就自然被打消了。于是,我们这个几乎无形的剧组,轮流在各自有空的时间里,用将近一年的工夫,拍摄了几十个小时的素材,许多比较珍贵的现场资料,也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
至于片子的剪辑,大概进行了两个月左右,这两个月对我来说,几乎是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谢谢我身边的所有人,在这期间一再容忍我的不耐烦和坏脾气。天明和王惠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完成了片子的配音,钱赓、周霄、悟空、神屁等等一些朋友陆续加入了繁复而琐碎的后期事务,天野早早就把附送CD的曲目发进了我的信箱,年轻的摄影师贝贝也把自己的作品无偿拿给我做这本别册。所以我总在强调,不是我一个人如何如何就拍了一部片子,这里面交织着很多人的付出,每次和朋友们一起完成某个计划的时刻,总是觉得异常荣耀。
在电影里其实也说过,在这次记录里,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探讨摇滚乐的精神和意义,只不过想用镜头记录一年里发生在那些年轻人身上的事,以及他们最普通的生活,我很高兴自己能把这个原则坚持下来。我和我拍摄的人们都代表不了长春,也代表不了摇滚乐,我们唯一能代表的只有自己,所以不要跟我谈论意义,相信你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
对剧组成员,以及所有为作品诞生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感谢,就不多说了,在之后的名单上,你们会看到这些名字,你们的掌声都属于他们的。所有出现在我们镜头前的乐手和乐迷,最诚挚的感谢也送给你们,而有些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拍到的朋友,也致以我们的歉意和遗憾。我要表达的,其实都在电影之中,总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作品,看到影像里如此年轻的自己,即使你是镜头里一闪而过的人,也可以抓住这个瞬间,等到你的孩子长大时对他说:“老子年轻时候,可比你玩儿的躁多了。”
能力有限,这是部普普通通的纪录片,很遗憾没能奉献给各位什么视觉冲击和艺术价值,还是让朴实的记录来说话吧,在这部讲述年轻人的电影里,你甚至看不到诸如“梦想”这样被人频繁使用的时髦词汇,我只相信,行动比意义更重要,真正触手可及的愿望,都存活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之中。
李想 2013.04.07
该纪录片附带的一张来自长春本土近年来及其优秀的乐队的部分作品收录其中,其中包括很多还未曾发行,发表过. 以及一些已经解散了的乐队.
这些作品收录在这张唱片中,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够了解长春的地下音乐发展现状...
在此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和这部影片能够知道,中国只有一个重型城市!!!.那就是:"长春"!!!...
长春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