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贝斯手,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技术和风格的发展历程为如今的曲作者和制作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运用创新的范例。随着披头士的演变,不论从织体、和声还是感情色彩上来看,保罗的bass line,都成为了披头士歌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些披头士的经典作品,看看保罗与当时其他贝斯手相比是如何的与众不同。
通常摇滚贝斯手在一首歌里会担任两个角色:
一般而言贝斯手会弹奏一条稳定的、重复的bass line来做到这两点,并主要使用和弦的根音(例如C和弦里的C, G7和弦里的G),时不时也会用一下五度或三度。下面这张图展示了这些组成音以及它们与和弦本身的关系。跟随和弦进行恰当使用这些组成音可以创作出独特的bassline,不过对于摇滚乐队的贝斯手而言*常见的情况还是保持在根音上。
在披头士早期的专辑里 (也就是听众还是一群尖叫的迷妹的那个时期),我们可以听到保罗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担任弹奏根音的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的录音和扩音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贝斯的声音,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那时的音乐与后来相比简单许多。 在1964年的经典曲目《Can't Buy Me Love》和《I Feel Fine》中,我们在贝斯部分里听到的基本上是根音和五度。这些歌曲的重点在于人声,所以保罗(还有林戈)会让演奏保持简洁,只偶尔在现场演出中做一点变化。 1965年12月发行《Rubber Soul》标志着披头士在音乐上明显的转变。那时他们很快就要结束漫长的巡演,而且作为当时*成功的流行乐队,他们也拥有了自己决定工作重点的权力,这让披头士得以花更多时间待在录音棚里写出比之前9张美国版专辑都复杂得多的编曲与和声。 这张专辑听起来和他们之前的热门作品截然不同,受到了从印度古典音乐到同时代Beach Boys密集合声的影响。
例如在约翰·列侬写的《Nowhere Man》里,保罗的bass line主要由和弦内音组成。下面的节选里,彩色的音符是每小节和弦内的音符(绿色的是根音,红色是三度,蓝色是五度),黑色的是用来过渡到下一个和弦内音的经过音。 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bassline在每个小节都包括了当下和弦的根音、三度和五度,但对每个和弦的处理方式又互为不同。这段令人记忆深刻的贝斯演奏让这首歌在听感上焕然一新。 《Nowhere Man》的bassline也许是保罗出道以来*富有创造性的了。他不仅完成了贝斯维持节奏及提供和声基础的任务,还为这首歌加入了强烈的律动。稳定进行的bassline能有效地平稳过渡到下一个和弦,并有力推动歌曲发展。如果你的音乐需要加点活力的话,模仿保罗的方法让你的听众随着律动抖腿吧。
1966年乐队停止了所有巡演成为了一支纯录音室乐队,披头士们的音乐才华也自此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之后的每一首歌都在他们缤纷的音乐版图上增添了一抹亮色。被认为是史上*伟大专辑之一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s Band》重新定义了每一种乐器在流行音乐里的角色,而保罗的贝斯演奏集中体现了这一巨大变迁。 《Lovely Rita》的主歌里平稳推进的bassline与《Nowhere Man》极为相似,但增加了更多经过音,偶尔会形成连接前后和弦的walking bass line(行走贝斯),就像你在爵士贝斯里会听到的那样。它让这首歌从当时典型的根音-五度bass line中脱颖而出,完美地支撑了歌曲里诙谐的人声和圆号。 而在《A Day in the Life》里,保罗的bassline是旋律的关键组成部分,几乎与演唱的旋律一样重要。下面是第一段主歌的前13个小节:
The Beatles - A Day in the Life *明显的变化是他不再简单地保持在根音上。多变的节奏体现出这是一段精心编写的bassline(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二分附点、八分音符......),而不像《Nowhere Man》一样只是重复勾勒和弦。在一些和弦上他甚至没有弹根音,增加了和声的丰富度;在一些小节里贝斯也没有弹第一拍,提升了节奏的复杂性。简而言之,保罗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贝斯手角色。 这首歌的贝斯和声基础依然扎实,但在转换和弦的时候多了一些懒洋洋的味道。节奏的变化和时不时的停顿,给人一种和持续的bassline截然不同的懒散感觉,非常适合这首歌前半部分营造的迷幻氛围。在后半截“清醒”的部分,保罗又采取了相反的处理方式:用稳定而强烈、与进行曲类似的节奏来表现主人公日复一日的匆忙步伐。这是用bassline来表现歌曲情感和意图的绝佳例子,与一般的bassline相比丰富了许多。 在这张专辑里保罗多次利用贝斯来添加令人回味的连复段和加花,极大地拓展了贝斯的功能。《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里的连复段加花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创新的部分则是《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里巧妙配合圆号和人声的贝斯和声。如此脱离常规的尝试使保罗成为那个时代开拓性的贝斯手,如今也是我们学习如何提高贝斯应用的优秀教材。 与一些大师不同,保罗的演奏变得越来越富有音乐性,越来越强调与歌曲的配合。有些时候这意味着简化贝斯来使焦点集中在音乐的其他部分。这一点上*好的例子是他创作的《When I'm Sixty-Four》。这首歌是保罗对陪伴他长大的Dance hall音乐的致敬,充满亮点的歌词和单簧管、简单的bassline和轻快的演奏赋予了这首歌清新又顽皮的感觉。 随着披头士渐渐成熟(也渐渐步入他们作为一支乐队的末期),每一位成员都达到了他们创作能力的巅峰。保罗在《Abbey Road》专辑里创作的贝斯是他“旋律性贝斯教程”的崭新一章。在乔治的经典情歌《Something》里根音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在贝斯高音区的表现,以此形成了一条与主歌人声旋律线完美对位的复调旋律。到副歌的时候贝斯又回到了低音区来增加音乐的重度和深度。 《Come Together》是麦卡特尼*著名*具有标志性的bassline。从下面的记谱我们可以看到bassline里的每一个音都是和弦内音: Dm的根音(绿色)、三度(红色)或者五度(蓝色)。
The Beatles - Come together 与前两首选段不同,这里既没有经过音也没有导音,而且在每一段主歌都重复多次,少有变化。为什么它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简单重复的旋律线对听众来说确实更加容易记住--这条bassline自己就是一段hook。另外音符间和小节间的上下滑音也增添了新鲜感和记忆点。 贝斯与林戈标志性的鼓相搭配使这个部分更加令人难忘。拆开来看都很简单的鼓和贝斯结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并与歌曲的律动完美相扣。这段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律动再次体现出披头士令其他乐队望尘莫及的创作能力。《Come Together》展示出了错综交错的贝斯和鼓是如何有力支撑一首歌曲的,也许在整个摇滚史上都是在这方面*好的范例之一。
从保罗作为披头士贝斯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贝斯千变万化的角色,墨守成规从来不会是*好的创作贝斯的方法。当然,在许多音乐里贝斯*重要的作用仍然是节奏和和声基础,但是怎么做到这两点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特性灵活处理。 如果是一首简单的流行情歌 (例如《And I Love Her》),一条扎实、重复、充分使用根音的bassline也许是*好的解决方案。当你想要人群舞动起来的时候,一条像《The Word》那样充满律动感的bassline可以做到。如果你在寻求迷幻恍惚、令人着迷的贝斯来搭配旋律,听听保罗在《I Want You (She's So Heavy)》里惊艳的演奏吧。在这首歌里他的bassline为John音色很重的吉他和人声提供了有力而迂回的基础。 下一次考虑贝斯部分编配的时候,记得选一首保罗的歌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用在你的音乐中。突破对根音的依赖一定会给你带来新鲜、原创的声音! 原作者:Keith Hatschek & Robert Bassett 相信大家在阅读上文后也能体会到:音乐学习中,经典作品中的Bass Line就是我们*好的老师。 但是单照谱子把这些弹下来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贝斯手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弹,以及理解原曲中贝斯的处理细节,*后为自己所用,吸取灵感编写属于自己的乐句。 在我们的《贝斯手必会的15首经典作品》课程中,我们将会从以上几个维度对经典作品中的贝斯编配与演奏进行拆解学习,让它们成为你手中的利器!(其中还包括Beatles的经典作品噢) 同学们通过学习与反思,从弹下来到弹熟练再到理解编配理论,实现了一步又一步的飞跃:
《Come As You Are》部分学员作业 已有100+名姑娘与帅哥加入课程获得了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