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微博有了消息,王源被伯克利音乐学院录取了。 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 会不会有人觉得伯克利音乐学院门槛这么低吗?还是王源走后门了? 这位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零零后去伯克利学音乐? 是不是有点刷新了大家对流量明星的认识? 其实吧,去伯克利一直是王源的想法。 其实作为国内当红明星这样做算是自废武功吧,本来可以在这*好的年龄大捞一笔,过上大多数同龄人过不上的生活,一直快活到三十岁。然而他选择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会是什么样呢? 我也不知道王源学成归来后是什么样,甚至也不能确定他能学到什么程度,但是我看到了一点,作为一个明星他想把好的音乐带给大家。 说起现在的流行音乐,各种刷榜买销量,在你惊叹吴亦凡的大碗说唱时,蔡徐坤的一段“得了得了“,让吴亦凡失去了young og(年轻老炮儿)的地位。 满大街的口水歌,无处不在的抖音神曲,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真是糟透了吗? 其实还好,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糟糕! 大众的审美一直再提高 看看在那个港台音乐风靡全国的时代,人人叫好的“四大天王“,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歌手的好坏全是媒体说了算,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看看这么多年后在歌坛上留存下来了谁?同样的天王,*后一直在唱歌的有谁?为什么其他天王不唱歌了呢?是没人给他们写好歌?不是,是因为他们唱的不好,大众不买单,不买单的结果就是慢慢淡出舞台…… 大众一直是有审美的,而且一直在提高,现在很多流量明星被喷的一塌糊涂,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红,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驾驭自己名气的实力,做的不好还总是出现在大众眼前“献丑“。 我想王源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光靠长相炒作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去伯克利提升自己,有实力才值得别人尊重。 2000年,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饱受当时人们质疑,他的音乐实在是太怪,太不主流了!不少人表示:“完全听不懂他唱的什么,不能接受!“感觉这张音乐也就是昙花一现吧,大众没了新鲜感也就没落了…… 然而快二十年了,周杰伦依然是乐坛的常青树,时不时发首热歌,引领潮流……周杰伦的成功是大众审美选择的结果。 然而现在却几乎没有再出现这样的唱作人,是歌坛没落了吗? 其实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发达,我们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他选择听刘欢,你选择听李志,我选择听李荣浩。 现在各式各样的风格形形色色,前段时间我在虾米上看到一种音乐风格叫自杀黑金属……(本来以为是种很压抑的风格,听了后觉得挺正能量。) 之前我们一直过着被推送音乐的生活,每天电视里推送什么歌我们听什么,喜欢就记住他,而现在大多数都会找自己喜欢的音乐…… 而每位音乐人为了留住自己的粉丝都会努力做出更好的音乐,所以呢,在这个有很多选择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一位能够一统乐坛的歌手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其实我们的音乐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样也是因为互联网,让更多音乐人有了发挥的空间。如果在若干年前,你想发表自己的作品,那得有多难?学习成本昂贵,设备昂贵,发表的路途非常艰辛。 李宗盛曾经说寄到公司的歌先让他的助理筛选一遍,然后自己随机挑出几首歌来听…… 是的,在那个时代你想发表自己的作品不但要有实力,还需要有运气。 而如今呢?虾米、豆瓣、网易、腾讯……能发歌的平台多的都记不过来! 因为从业人和爱好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个行业的作品非常多,可能很多年前一个歌手每年发三四十歌就能保持热度,而现在呢?大家已经不缺歌听了,缺的是好歌!而且你现在不仅需要跟国内同行抢粉丝,还有国外的音乐人…… 所以很多行业内的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其实不仅民间的爱好者在不断的学习,有了名气的歌手也一样想办法提高自己,像大家熟悉的张杰成名后也去伯克利进修过,得了中国好声音冠军的梁博成名后也选择去国外学习音乐。 是的,其实不管是爱好者还是明星,大家都想把音乐越做越好……
九十年代我们的很多流行音乐都是请外国乐手来录制的,为什么不让国内的乐手录呢?好乐手实在太少,又非常抢手,基本被那些大音乐公司给包了,而如今不一样了,因为有很多的学习通道,国内乐手的水平也越来越好。 如果大家有关注过B站,肯定看到过很多厉害的中国乐手,不管是翻弹还是原创水平都很高,因为B站那种技术宅扎堆的地方,做得不好实在是拿不出手……这些乐手除了技术好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年龄偏小…… 我们做现代音乐线上培训5年以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来学习的学员年龄越来越小,居然有高中生在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爵士吉他,这在很久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小小的分析了下,其实我们的流行音乐远远没有那么糟糕,如果你能细心的观察,其实我们的音乐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End- 哎呀 小课堂 Classroom 今日老师 徐 又 /拓展阅读/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我们希望有更多臭味相投的伙伴 来愉快的黑贝斯手分享关于音乐的那些事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审稿快速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