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在练琴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停滞不前,这个时候也许就是许多人放弃的时候,因为初学的朋友刚开始学并不会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大不了学会了几个和弦,会弹几首简单的歌,这个时候,想要继续向前走,是需要勇气和耐心的。 首先,无论您做什么事情,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在小编看来,练琴是一辈子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哪天会放弃这件事情,因为我深深知道,只有练,才能让你能够看到结果。在小编这十余年的弹琴过程当中,遇到过几次瓶颈,这里就给大家说说,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参考,如何去面对这种状况。 第一次,也是*久远的一次,当时和许多刚开始学习的朋友都一样,当时会的歌曲记得好像是“大约在冬季”,“同桌的你”,“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好像就这三首。然后下来的一段很长的时间,断断续续的学一些曲子,但是就处于那个状态下,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也没有悟出什么新的道理。这里可能要说明一下,当时没有网络,没有优酷,没有GTP等等的一些东西,我手上有的只有磁带和几本吉他爱好者,如果和我差不多同龄的朋友应该会看过那几本。这个时候我就是不停的把我会的东西反复的练,练到烂熟于心,并且不停的扒带。可以说这段时间,对我这么久以来的练琴是**有帮助的。因为这段时间把我的“听力”练起来了。是的,不是只有学外语要练听力,音乐是一个对耳朵听力要求非常高的东西。至于这个听力,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状态呢?我个人的意见是,相对的音高判断能力应该具备,绝对音高的能力是可以长期积累的,因为绝对音高的能力与生俱来的天赋相对占比较大的因素。相对音高是什么样一个概念呢?比如我弹一个C Major,如果有某一根弦音不准,你要在当下就听出来,并且能够判断是高了还是低了,如果能够判断出大概差多少,那就更好。还有一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在扒带,有些和弦听起来感觉会差不多,特别是扫弦的时候,但是往往一首歌的编曲,出彩的地方就在这些地方,差一个音,可能整首歌的tone调就会有偏差了。 接下来的就是在我大学的时候,大学总是那么的美好,时间多到不知道要怎么用,现在是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可以说在技术层面上,大学时期是我的另一次比较大的提升时期,当时除了考证,就是练琴,并且思考的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练琴不一定是要抱着吉他拼命的弹,有时候安静的坐下来,好好的沉淀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学过的东西,整理调整一番,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有些曲子的某个段子特别好听,你可以学着去分析一下,他为什么好听,或者说为什么特别和你的口味,哪几个音是出彩的地方,仔细分析过后,这些东西,可能会是将来成为你自己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这些特别和你口味的东西,肯定是你特别喜欢的,那么将这些东西积累下来,慢慢的,你就会在弹琴的过程当中,有某一类和弦、构成音是你特别喜欢用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另外一次的瓶颈。 毕业之后,当然,就忙于工作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东西,无奈于生活。很多人说,你工作之后就会慢慢放弃弹琴的,你会没有时间,没有经历去做这件事情,事实上呢?不然…… 工作了这些年,我仍然保持每天都弹弹琴的习惯,当然,不是像以前那样练琴了,而是弹琴。技术上当然也退步了不少。而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也许要换个方向去走这条路。可以试着去做自己的创作,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用吉他来诠释出来,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 像我们一般的吉他爱好者,很长的一段时间肯定都是以模仿或者是cover为主,乐理方面自然很少有花时间去系统的学习。自然就会发现,在没有乐理的基础下,想要更上一层楼,是很难的,寸步难行。因为手上的技术在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想要有自己的东西,而想要通过音乐,通过吉他来表达,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乐理知识的辅助。在这么多年的经验之后,很多东西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习惯,包括用和弦的习惯,听觉上的惯性。这个时候,我就把重点放在了这个上面,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系统化,归纳起来,补缺,补漏,把这些年下来自己不足的地方一一的填补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加的充实。音乐是一样很奇妙的东西,它很自由,但是前提是有规范的乐理知识,才能自由的飞翔起来,否则很容易刚起飞就不知道方向或者是坠落。乐理就像英语里的语法,只有懂语法,才能把你懂的单词都组织起来,形成语言,否则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 现在小编隐约能感觉到这次的瓶颈已经看到绿洲了,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次的过程貌似经历了接近快5年了,当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希望这篇小经验能够让大家能够找到自己,找到方向。 |